每人都有拿手绝活 这个车间工人有点牛
浙江联宜电机有限公司钣金件专线是生产加工各类电动轮椅车、代步车等焊接结构件的生产专线,生产过程包括管类零部件加工和焊接加工。
该专线线长徐天波带着记者在车间里走了一圈。模具展示区、零部件加工区、焊接区、大数据管理区……整个车间布置井然有序,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男工“掌家”。徐天波说:“现在联宜电机全面实行大数据管理,推行智能化车间和生产设备。生产线上的大数据管理都是自己在做,别看这条生产线上都是男工,大家做起事来也一样很细致。”
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,不同于传统手工焊接车间,该生产线已全面实现机器人焊接。每个机器人有自己的工作间,在硕大的车间内矗立着,活脱脱就像一个个“蒙古包”。徐天波介绍,这个“蒙古包”是有来历的,聚合了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建设而成,包含了多项专利技术,使得室内外空气环境均优于国家限定标准,体现了节能环保、以人为本的理念。
一个契机 让团队更团结进步
“从手工焊接向机器人焊接转变是我们2012年开始着手做的。负责焊接工作的机器人开始只能简单作业,现在已经升级了4代,作业范围扩展至大型复杂混合式工件,基本可以完成所有焊接工作。这中间经历过很多磨难。”徐天波介绍。
2015年,某客户因为一个项目跑到欧洲多个国家都没找到满意的供应商,最后找到联宜电机。生产线团队接手项目后发现,项目对其中一个零部件的焊接要求很高,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焊接领域最为艰难的课题,已大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。
徐天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百感交集:“那时我们的自动化生产刚起步,机器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聪明,能够包办一切,焊接的产品总是离客户要求差一点。”那段时间,团队成员集思广益,还向其他焊接领域的专家学习,设计实施了上百个试验方案,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。
2016年,徐天波和团队成员到上海某焊接研发中心学习,通过合并运用多项先进技术,终于有了理想的解决方案。“客户拿到样品后,赞不绝口,说这就是他们期待的产品。”徐天波自豪地说,这件事也是一个契机,从此以后,生产线技改方案喷涌而出,一系列创造成果大大地提升了专线机器人的焊接技术,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确保了精度。
人才济济 每人都有拿手绝活
钣金件专线一共有16名操作工,其中有1名高级技师,14名高级技工,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。
楼彦平是这条生产线上工龄最长的工人,主要负责产品车架、底盘等焊接结构件首样产品的制作。同事们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他:楼彦平手工打造的样车,相当于代步车中的劳斯莱斯。听起来这是一句玩笑话,但足以说明楼彦平的高超手艺。
据了解,专线上所有的零件首样都出自楼彦平之手。这么多年来,让楼彦平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款代步车样品,因为其三维空间结构极复杂,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模具、测量基准和测量方法。
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,楼彦平说:“那段时间,有时候晚上睡着觉,突然想到一个点子,就会立马起来把想法记录下来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工程师们绘制的图纸,在他手中变成了实车样品。
车间里年纪最轻的谭振林今年24岁,已经是高级技工。说起谭振林,徐天波赞不绝口:“这个小伙子,一开始只是其他生产线的实习生,一步步走到今天,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。”
据介绍,谭振林大专毕业,由于工作认真勤奋,被师傅推荐到钣金生产线焊接工段学习调试焊接机器人。生产线为他配备了指导老师,还派他到专业机构学习。仅一个月时间,他便熟练掌握了机器人的编程技术。入职一年,他已成长为集技能、管理、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。
记者手记:每每说到焊工,总会想到黝黑的男工带着面罩拿着电焊工具,在火花中作业。这条生产线让我看到,时代在改变,操作工们不再是简单的作业,还需要学会与机器人共事。小小生产线也人才济济,他们在基层一线谱写了不平凡的青春篇章。